標籤:漢字  文字學  秦文字  封泥  璽印文字  金文  文字學  書目  

新書丨 《秦出土文獻編年續補》


202年月日

轉載自新書丨王偉、孟憲斌:秦出土文獻編年續補(附:序、後記)

作者:王偉、孟憲斌

出版社:商務印書館

出版時間:2022年12月

定價:118.00元

裝幀:精裝

ISBN:9787100218429

內容簡介

秦文字資料續有刊佈,尤其是新見秦璽印封泥和陶文資料數量巨大,新的秦銅器、兵器資料也不時出現,這些材料都需要進一步系統收集整理。本書主要對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出版之後新見的秦文字資料進行了詳盡地搜集整理,按照年代順序編年條列,主要涉及文字考釋、史實考辨、年代考訂等,並增加器物圖版和銘文照片或摹本,以方便研究者利用。圖文結合的形式,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文獻的原始價值,爲以後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。

作者簡介

王偉,文學博士,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,碩士研究生導師,主要研究方向爲出土文獻與周秦文字。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。著有《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)、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(三秦出版社2014年,與王輝合著)、《秦文字通論》(中華書局2016年,與王輝、陳昭容合著)。

孟憲斌,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。

目録

(1)秦公簋一 約秦襄公時期(前777—前766年)/001

(2)秦公簋二 約秦襄公時期(前777—前766年)/002

(3)秦公簋三 約秦文公時期(前765—前716年)/003

(4)秦公簋四(秦⿰召⿱八卩簋) 約秦襄公時期(前777—前766年)/004

(5)秦公鼎一 約秦文公時期(前756—前716年)/005

(6)秦公鼎二 約秦文公時期(前756—前716年)/006

(7)秦公鼎三 約秦文公時期(前756—前716年)/007

(8)秦公鼎四 約秦文公時期(前756—前716年)/008

(9)秦公鼎五 約秦文公時期(前756—前716年)/008

(10)秦公壺一 約秦文公時期(前765—前716年)/009

(11)秦公壺二 約秦文公時期(前765—前716年)/011

(12)秦公銅器殘片一 春秋早期,下限秦憲公(前704年)/011

(13—15)秦公銅器殘片二 春秋早期,下限秦憲公(前704年)/011

(16—17)秦公銅器殘片三 春秋早期,下限秦憲公(前704年)/012

(18—20)秦公鐘三件 春秋早期,下限秦憲公(前704年)/013

(21)秦子戈甲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(下限前698年)/013

(22)秦子戈乙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(下限前698年)/015

(23)秦子矛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(下限前698年)/015

(24)元用戈 約春秋早期(前715—前695年)/016

(25)公矛 約春秋早期(前715—前695年)/016

(26)公車矛 約春秋早期(前715—前695年)/017

(27)宫字銅矛 約春秋早期(前715—前695年)/018

(28)卜涘尔八高戈 約春秋早期(前715—前695年)/018

(29)秦公及王姬鼎 秦武公初即位時(前697年之後不久)/020

(30)秦伯喪戈五 約秦穆公時期(前659—前621年)/021

(31)秦公乍子車戈 約秦穆公時期(前659—前621年)/022

(32)西祠器銅豆 春秋晚期/023

(33)十四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四年(前348年)/024

(34)十六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六年(前346年)/025

(35)王元年相邦張儀鼎 秦惠文王元年(前324年)/025

(36)四年相邦樛斿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(前321年)/026

(37)四年□□□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(前321年)/026

(38)王六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(前318年)/027

(39)王七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(前318年)/028

(40)王八年内史操戈 秦惠文王後元八年(前317年)/029

(41)十二年相邦義鼎 秦惠文王前元十二年(前326年)或後元十二年(前313年)/030

(42)咸陽鼎 戰國中期(下限前350年)/031

(43)烏氏扁壺 戰國中期(下限前350年)/032

(44)丁亥鏡 戰國中期/033

(45)十一年相邦緩戈 秦昭襄王十一年(前296年)/034

(46)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一 秦昭襄王十三年(前294年)/035

(47)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二 秦昭襄王十三年(前294年)/036

(48)十五年相邦戈 秦昭襄王十五年(前292年)/036

(49)十九年蜀守斯離銅鑒 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/038

(50)二十年相邦冉戈 秦昭襄王二十年(前287年)/039

(51)卲宫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(前286年)/039

(52)家丞戈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間(前286—前278年)/040

(53)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一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(前281年)/042

(54)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二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(前281年)/042

(55)張氏銅鼎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3

(56)“阿"字漆卮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4

(57)“右"字銅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5

(58)王廿圓漆盒盖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5

(59)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6

(60)“公"字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6

(61)“十"字圓漆盒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7

(62—64)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印章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7

(65)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陶文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(前288年)至二十六年(前281年)前後/048

(66)丞廣弩機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(前281年)左右/048

(67)二十七年邦工戈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/049

(68)二十七年家丞银釦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/050

(69)小妃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/051

(70)平安夫人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(前270年)/051

(71)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(前269年)/053

(72)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(前269年)/054

(73)四十年上郡守起戈三 秦昭襄王四十年(前267年)/055

(74)四十年工師韓勺 秦昭襄王四十年(前267年)/056

(75)四十四年上郡守綰戈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(前263年)/057

(76)四十六年上郡守陵戈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(前261年)/058

(77)五十年上郡守𤘌戈 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/059

(78)五十二年蜀郡守竈戈(含戈鐓)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(前255年)/060

(79)大官漆豆足座一 秦昭襄王時期(前306—前251年)/062

(80)大官漆豆足座二 秦昭襄王時期(前306—前251年)/063

(81)大官漆豆足座三 秦昭襄王時期(前306—前251年)/063

(82)二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二年(前245年)/064

(83)三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三年(前244年)/065

(84)四年相邦吕不韋矛二 秦王政四年(前243年)/066

(85)四年相邦吕不韋戈二 秦王政四年(前243年)/067

(86)四年相邦吕不韋戟二 秦王政四年(前243年)/068

(87)八年丞甬戈 秦王政八年(前239年)/068

(88)十二年丞相啟顛戈 秦王政十二年(前235年)/069

(89)十四年少府銅鈹 秦王政十四年(前233年)/070

(90—91)十五年寺工鈹兩件 秦王政十五年(前232年)/071

(92)十六年櫟左工器 秦王政十六年(前231年)/072

(93)二十一年少工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(前226年)/072

(94)二十一年少工喜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(前226年)/073

(95)二十五年盌(盛)  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年)/074

(96)倉端王義鼎 秦王政時期(前246—前221年)/075

(97)靈臺出土相邦吕不韋戈 秦王政時期(前246—前221年)/077

(98—101)閻甘園舊藏始皇詔權量四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78

(102)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1

(103)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1

(104)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2

(105)鄒縣出土始皇詔書陶斗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3

(106)赤峰出土始皇殘詔書陶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4

(107)始皇詔書殘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5

(108)始皇詔書殘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5

(109)始皇詔書殘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6

(110)始皇詔書殘陶量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7

(111—118)國博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7

(119—124)吉林大學文物室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 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8

(125—129)赤峰蜘蛛山遺址出土始皇詔書殘陶量及“亭印"陶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89

(130)始皇詔銅方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0

(131)始皇詔銅橢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1

(132)始皇詔銅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2

(133)始皇詔銅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3

(134)始皇詔銅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4

(135)始皇詔銅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4

(136)始皇詔銅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7

(137)始皇詔銅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8

(138)始皇詔銅權丁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9

(139)始皇詔銅權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099

(140)始皇詔銅權己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0

(141)始皇詔銅權庚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0

(142)始皇詔銅權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0

(143)北大賽克勒博物館藏始皇詔銅一斤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1

(144)鑒印山房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2

(145)日本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3

(146)長安馬氏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3

(147)始皇詔二十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4

(148)始皇詔二十四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4

(149)始皇詔鐵石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5

(150)始皇詔鐵石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6

(151)始皇詔鐵石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7

(152)始皇詔“禾石"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7

(153)始皇詔一石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8

(154)始皇詔版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09

(155)始皇詔版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10

(156)始皇詔版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10

(157)新蔡斗始皇詔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11

(158)始皇詔銅箍殘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12

(159)始皇詔故道殘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(前221—前210年)/113

(160)三十三年弩機 秦始皇三十三年(下限前225年)/113

(161)三十四年少府戈(含戈鐓) 秦始皇三十四年(前213年)/114

(162)穎陽矛 秦王政時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15

(163)銅鞮戈 秦始皇時期(前221—前210年)/116

(164—208)秦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陶文 約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間(前246—前210年)/118

(209)秦始皇陵馬廄坑出土銅洗 約秦始皇末年(下限前210年)/123

(210)咸亭權一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24

(211)咸亭權二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24

(212—214)秦小權三件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25

(215)秦“六朱"銅權 约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25

(216)西安閻良新發現秦石刻 約秦二世時(前209—前207年)/126

(217)秦始皇帝陵園内城石刻 約秦二世時(前209—前207年)/127

(218)長安馬氏藏二世元年詔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28

(219)兩詔方升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29

(220)兩詔銅橢量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0

(221)兩詔銅橢量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1

(222)日本求古齋藏兩詔銅橢量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2

(223)兩詔銅權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3

(224)兩詔銅權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5

(225)兩詔銅權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6

(226)兩詔銅權丁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7

(227)左樂兩詔銅權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7

(228)兩詔銅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(前209—前207年)/139

(229)秦“錘"字銅權 约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39

(230)路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0

(231)信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1

(232)平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1

(233)沙羡銅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2

(234)雕陰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5

(235)平陸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6

(236)陰密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7

(237)陰密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7

(238)宣曲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7

(239)熒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8

(240)西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49

(241)脩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0

(242)烏氏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0

(243)烏氏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2

(244)襄成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3

(245)瀕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3

(246)上洛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4

(247)平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5

(248)大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5

(249)泰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6

(250)亭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7

(251)朱公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7

(252)⿰立吉度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8

(253)官斗壺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9

(254)邦右莤鈁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59

(255)公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0

(256)大官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0

(257)咸少銅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1

(258)少府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2

(259)少府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3

(260)櫟左工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3

(261)櫟左工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4

(262)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4

(263)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5

(264)中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6

(265)河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7

(266)郁郅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8

(267)西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8

(268)臨江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9

(269)臨江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69

(270)雕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0

(271)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1

(272)饒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2

(273)柏人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3

(274)柏人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4

(275)柏人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5

(276)陭氏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5

(277)陭氏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6

(278)郝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7

(279)江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7

(280)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8

(281)析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79

(282)武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0

(283)咸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1

(284)啟封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2

(285)宜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3

(286)畢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4

(287)山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4

(288)燕下都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5

(289)雞冠山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6

(290)鄂王城出土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7

(291)公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7

(292)燕下都出土藍田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8

(293)櫟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9

(294)陽城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89

(295)成都矛一 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0

(296)成都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1

(297)□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2

(298)孱陵矛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2

(299)孱陵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3

(300)孱陵矛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3

(301)河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4

(302)滎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4

(303)平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5

(304)陽周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6

(305)武戳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7

(306)武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7

(307)漆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198

(308)杜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0

(309)原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1

(310)西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2

(311)葉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2

(312)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3

(313)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4

(314)冀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4

(315)降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5

(316)武始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6

(317)詔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6

(318)公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7

(319)武垣劍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7

(320)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8

(321)武庫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8

(322)武庫受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9

(323)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09

(324)寺工矛甲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0

(325)寺工矛乙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1

(326)少府鐓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2

(327)少府鐓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2

(328)武庫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3

(329)中陽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3

(330)雕陰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4

(331)𫁘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4

(332)雕陰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5

(333)平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5

(334)直陶雍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6

(335)漆垣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6

(336)西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7

(337)中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8

(338)中陽馬銜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8

(339)竹陽柲冒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9

(340)高奴銅器座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19

(341)臨洮方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0

(342)華陽右般銀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1

(343)平都中陽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2

(344)茝陽殘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3

(345)少府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3

(346)長信宫倉銅箕 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4

(347)驁銅鑰 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4

(348)脩鋪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5

(349)襄成環權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6

(350—351)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車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6

(352)“永齊里乙"半斗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7

(353—357)咸陽花楊戰國秦墓出土帶字陶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8

(358)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29

(359—371)西安徐家灣等地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0

(372—391)臨潼馬額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1

(392)秦始皇陵園“擊鼓坪"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3

(393)黄陵史家河墓地出土陶缶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3

(394—395)“公斗"銘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4

(396—401)鳳翔八旗屯西溝道秦墓出土陶文和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4

(402)咸陽岩村墓地出土十二斗陶罐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6

(403—404)陝西商州孝義村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6

(405—406)安康一里坡戰國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7

(407—416)甘肅崇信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38

(417)山西侯馬喬村出土“降亭"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1

(418—427)三門峽市司法局、剛玉砂廠秦人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1

(428—429)三門峽大嶺糧庫圍溝墓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2

(430—432)洛陽于家營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3

(433—438)武當山柳樹溝墓群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3

(439—455)秦皇島金山咀秦代建築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4

(456—466)遼寧綏中姜女墳秦漢建築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5

(467—468)成都市小南街古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6

(469—471)邯鄲市東莊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6

(472—474)邯鄲故城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7

(475—477)國家博物館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7

(478—495)酒餘亭周曉陸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8

(496—508)《新出陶文封泥選編》收録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9

(509—608)西泠印社博物館藏秦系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49

(609—625)《夕惕藏陶》所見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54

(626—640)步黟堂藏秦陶文(部分)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55

(641—682)二介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56

(683—689)鑒印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58

(690—727)鑒印山房藏秦封泥(部分)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58

(728—737)冰齋魏傑藏秦封泥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60

(738)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玉印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60

(739)寺工印模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61

(740)高樂漆盤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(下限前206年)/261

(741)蒜頭銅壺 秦代(前221—前207年)/262

(742)南門外閣殘版 秦代(前221—前207年)/263

(743)司工權 秦代(前221—前207年)/264

(744)私府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65

(745)栒邑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66

(746)夏陽邦工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67

(747—852)臨潼新豐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68

(853—861)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印章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78

(862)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/280

(863)沙羡矛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/281

(864)灋丘鼎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/282

(865)析鼎一 秦漢之際/282

(866)析鼎二 秦漢之際/283

(867)旬陽壺 秦漢之際/285

(868)犛鈁 秦漢之際/285

(869)北食右鼎 秦漢之際/286

(870)平都量 秦漢之際/287

(871)元年鄜弩機 秦漢之際/288

(872)陵里車飾一 秦漢之際/289

(873)陵里車飾二 秦漢之際/290

(874)陵里車飾三 秦漢之際/291

(875)陵里車飾四 秦漢之際/291

(876—877)陵里車飾五(兩件) 秦漢之際/292

(878)九年詔事琴組件 秦漢之際/292

(879)右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/293

(880)九年詔事左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/293

(881)樂府鐘府調琴器 秦漢之際/294

(882)内官棒形器 秦漢之際/296

(883)私府鎏金勺 秦漢之際/296

(884)當陽銅勺 秦漢之際/298

(885)中府勺 秦漢之際/299

(886)汧勺 秦漢之際/299

(887)平陶缶(棘里陶缶) 秦漢之際/300

(888)公字陶罐 秦漢之際/301

附 録/302

後 記/316

王偉、孟憲斌編著《秦出土文獻編年續補》要出版了,我在這裏加以推薦,是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
我從上世紀80年代起,以秦文字整理研究作爲自己的工作重點。1990年出版《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》,1999年出版《秦文字集證》,其間也發表了多篇討論秦編磬、金文、石鼓文、璽印封泥的論文,引起了同行的注目。1998年,饒宗頤先生招我到香港中文大學,編寫《秦出土文獻編年》。此書作爲饒宗頤先生主編的《補資治通鑒史料長編》叢書之一,2000年由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。書出之後,很多前輩和同行寫信給我,說把秦出土文獻加以彙集、簡略加以分析和編年,對秦史、秦文化研究,是有益的工作。此後,隨着新材料的不斷增加,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,我與王偉共同編著的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於2014年出版,亦然收到學術界的好評。

《訂補》所收資料一般截止於2012年,但因種種原因,對此前資料仍有漏收。如《續補》5、6、7所收甘肅省博物館藏秦公鼎3件;32所收甘肅禮縣出土西祠器銅豆;42所收寧夏固原出土咸陽鼎;43所收上海博物館藏烏氏扁壺;51所收私人藏器卲宫鼎;87所收香港私人藏八年丞甬戈;119—129所收吉林大學文物室藏、內蒙古赤峰蜘蛛山出土秦始皇詔書殘陶量;133所收《貞松》12.38.1著録之秦始皇詔書銅量;147—148所收《善圖》170、171著録秦始皇二十斤、二十四斤銅權;156所收之陝西咸陽長陵車站出土秦始皇詔版;227所收陝西華陰市出土左樂兩詔銅權;242所收寧夏彭陽縣出土烏氏銅鼎;439—455所收河北秦皇島市出土秦陶文多件;456—466所收遼寧綏中縣出土秦陶文多件;887所收陝西咸陽出土棘里王氏平陶缶等。這些都是對《訂補》一書的補充與完善,不無意義。

《續補》更多的是對2012年後秦新出土或新著資料的補充,其中不乏重要器物。30所收秦伯喪戈五,銘文:“秦政(正)白(伯)喪,戮整(政)西旁(方),乍(作)⿱宀造(造)元戈喬黃,竈(肇)尃(撫)東旁(方),巿鉣用逸宜。"《訂補》40已收録澳門蕭春源先生珍秦齋所藏伯喪戈4件,其銘文“戮整"之“整"作“政",“東旁"之“旁"作“方"。《訂補》41又收珍秦齋藏伯喪矛2件,銘文:“又(有)司白(伯)喪之車矛。"“伯喪"董珊先生《珍秦齋藏秦伯喪戈矛考釋》(2005年)認爲是秦憲公時的執政大臣大庶長弗忌,2019年董先生作《秦子車戈考釋與秦伯喪戈矛再釋》聯繫2014年甘肅甘谷縣出土秦子車戈銘文,改認“伯喪"是秦穆公時大夫公孫支(字子桑),其後說近是。《續補》31也收入了秦公作子車戈。秦穆公在位39年,國勢強盛,但出土器物極少,現在空白終於得以填補。《續補》29收入的秦公及王姬鼎,董珊先生以爲是秦武公及其夫人爲其長女所作媵器,亦是。《續補》45收湖南衡陽市出土的十一年相邦緩戈,按語引吴良寶說,戈作於秦昭襄王十一年,“緩"即趙人樓緩。《續補》49收陝西考古研究院藏十九年蜀守斯離銅鑒,學者多以爲“斯離"即《史記·秦本紀》昭襄王二十三年提到的“尉斯離",他曾“與三晉、燕伐齊,破之濟西"。此次伐齊者還有楚,六國聯合,秦軍主將爲斯離。《續補》75所收傳出湖南沅陵县的四十四年上郡守綰戈,也很值得注意。“綰"學者或以爲是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轉》提到的“五大夫綰",當是。按《吕氏春秋·審應覽·應言》:“秦王立帝,宜陽令許綰誕魏王。"又《戰國策·魏策三·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》:“秦敗魏于華,魏王且入朝於秦。周訢謂王曰:‘……願王之有以易之,而以入朝爲後。’魏王曰:‘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?許綰爲我祝曰:“入而不出,請殉寡人以頭。"’周訢對曰:‘……今秦不可知之國也。猶不測之淵也;而許綰之首,猶鼠首也。內王于不可知之秦,而殉王以鼠首,臣竊爲王不取也。’……王尚未聽也。支期曰:‘王視楚王。……’王謂支期曰:‘吾始已諾于應侯矣,今不行者欺之矣。’……支期說于長信侯曰……長信侯曰:‘樓公將入矣,臣今從。’……長信侯曰:‘王毋行矣!臣能得之于應侯,願王無憂。’"“應侯"即范雎,“樓公"即樓緩,則“上郡守綰"必爲昭襄王臣許綰。許綰曾爲宜陽令,上郡守,奉昭王命出使魏國。據馬非百先生說(見《秦集史》第288—290頁)乃昭王四十九年至五十年間事,許綰“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",幹練之才,殊爲難得。《續補》76收入私藏四十六年上郡守凌戈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(昭襄王四十八年)其十月,五大夫陵攻趙邯鄲。四十九年正月,益發卒佐陵。陵戰不善,免。王齕代將。"“凌"應即“五大夫陵"。看來,昭襄王四十四年時,上郡守爲許綰,四十六年時,上郡守已爲五大夫陵,而許綰則轉任宜陽令。宜陽雖爲 秦三川郡縣,但因爲在軍事上的重要性,其地位幾乎與郡相當。《史記·樗里子甘茂列傳》:“(甘茂曰)宜陽,大縣也,上黨、南陽,積之久矣。名曰縣,其實郡也。……因大悉起兵,使甘茂擊之,斬首六萬,遂拔宜陽。"許綰轉任宜陽,並非降職,而是應對韓、魏的一種安排。《續補》216所收西安閻良發現的有銘刻石,記録了該石料的用途、編號、接收機構及其職官,讓我們知道秦始皇地宫內有石構宫室,其設計、施工、備料有嚴格程序,已有孫偉剛、董珊先生著文討論,極有價值。

《續補》對《訂補》的體例既有繼承,也有完善。繼承是每器或每條銘文皆列其藏地、圖文著録、釋文、簡要按語。完善一是增加了照片或摹本,便於讀者參驗;二是按語列各家說法,其出處該用脚注,而不再置於書末,這樣便於讀者了解。

按語雖然簡略,但也不乏己見。如《續補》4收入《銘續》0336私人藏秦公簋,原釋文:“⿱舂秝(秦)⿰召⿱八卩乍(作)寶𣪘。"按語指出“⿰召⿱八卩"或是“公"字之訛,又引顧王樂說,疑爲偽器。《續補》40收飛諾藝術品工作室藏王八年內史操戈,銘文與《訂補》99—100所收王八年內史操戈同,工師名原隸作“屯"或“幸",今改隸“屰",是。《續補》93收甘肅省博物館藏二十一年少工銀釦,王多慶、柴略據銘文“正(?)四斤四兩十二朱(銖)",不諱正字,定“二十一年"爲昭襄王紀年。按語引拙說“秦諱始皇稱帝前較疏,稱帝後較嚴";又銘文云:“廿一年少工爲(?)",“少工"是“少府工室"之省,而“沒有證據顯示秦少府的設置會早到昭襄王時期",王偉因定器作於秦王政二十一年。《續補》263所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燕下都出土櫟陽戈,內部銘:“櫟陽、壞"。胡部銘:“褱德、褱"。“壞"《燕下都》誤隸作“⿰土⿱人是",按語加以糾正,並引拙說“褱"、“壞"均讀作“懷",懷德秦縣,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南。

我在《訂補》後記中曾說過:“秦出土文獻的著録與整理,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,絕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。"對此,我們憑個人之力,以往做過一點工作。今後,隨着秦文字資料的不斷發現,研究工作的更加開展,這一工作理應繼續下去。歲月不居,而今我已垂垂老矣,不可能再做多少事了,但看到王偉和他的學生能賡續前行,甚感欣慰。再過若干年,希望還能有新的秦出土文獻續補本問世。

王輝

2021年5月8日

後記

這是我寫的第二篇後記。

本書源起。跟隨王輝老師學習的這些年,我接觸較多的是秦文字資料。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出版後,仍一直在留心搜集散見的秦文字資料。雖然積累有一定數量,但年來瑣事羈纏,怠惰因循,遲遲未能動筆進行整理。恰逢友生孟憲斌君有學位論文選題之需,遂命以《近年新見秦出土文獻編年輯證》爲題。2019年初书稿基本完成,收録秦文字資料415條。

成書與修訂。在《近年新見秦出土文獻編年輯證》的基礎上,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修改:第一,收録秦文字資料由415條增至888條。其中删去原文7條,即重出的14號“秦子戈丙"、168號“少府戈一"(見《訂補》32、1509號)和斷代有争議的47-51號“十三年鐘"5件。新增的480條資料中,銅器(主要是兵器)、詔版和陶文所佔比例較大。第二,更换了原文408條資料的全部圖版。原文圖版採自各種著録和書籍,圖像質量參差;修改時盡量采用舊著録中清晰的圖片,或新出著作中質量更好的器物圖像和銘文照片。另外,大部分陶文圖版也重新做了裁剪編排。第三,原各條資料的釋文、文字説明和按語等項均有不同程度增删和修改。

關於書名題字。王輝老師曾請饒宗頤先生爲《秦文字編》《秦文字通論》和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三部書題寫書名。由於編輯疏忽,《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》出版時并未使用饒先生題寫的封面書名,令人遺憾而無奈。此書成稿以後,徵得王輝老師同意,仍取饒宗頤先生“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"題字,另集“續"字配補。所集“續"字來源於饒先生題寫的書名《永續之夢—文化局三十周年紀念特刊》,在此特别感謝孔夫子舊書網臨川書屋店主的熱心幫助。集字雖無奈之舉,但也可當作是對饒宗頤先生的紀念。

修訂書稿工作由我一人完成,因能力有限,在資料選取、編排、圖版、釋文、資料徵引和按語等方面肯定存在很多問題,歡迎學界前輩和師友批評指正。

感謝王輝老師對書稿提出的修改意見;感謝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、社科處和中國秦文研究會爲本書出版提供資助;感謝商務印書館編輯鮑海燕女士、賀芳女士及校對人員的辛苦工作,使本書避免了許多錯誤。

王偉

2021年夏至日于不終卷齋